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
江蘇文藝名家晉京
——羅周編劇作品研討會集萃
從昆劇《六道圖》的藝術極境,到揚劇《鄭板橋》的文人風骨;從昆劇《世說新語》的魏晉風流,到閩劇《幻戲圖》的情之所至;從秦腔《無字碑》的孤獨王者,到越劇《織造府》的紅樓幻夢……4月13日至21日,6臺橫跨南北劇種的大戲齊聚北京,令戲迷們大呼過癮。這些劇作均出自80后編劇羅周之手。這位年輕的創作者被業內專家譽為不可多得的優秀編劇,至今已創作戲劇作品140余部,其中110部搬上舞臺,3次獲得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6次獲得田漢戲劇獎劇本獎。近年來,其在戲曲創作領域的突出成績和獨特風格,在全國掀起關于“羅周現象”的熱議。
羅周是怎樣做到在京、昆、錫、揚、淮等十幾個劇種之間游刃有余地穿梭?又是如何實現作品既親近傳統又與時代同頻共振?羅周會給中國戲曲帶來什么?在4月21日舉辦的“江蘇文藝名家晉京——羅周編劇作品研討會”上,這些問題的答案變得明朗。
專家發言摘登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研究員仲呈祥:羅周是黨培養的、時代造就的杰出文藝家,其創作深度契合習近平文化思想。其作品不僅做到為時代畫像、為英雄立傳,在思想內涵、藝術呈現和制作水準上都達到了較高的水準。羅周創作的作品數量眾多且質量上乘,突破了劇種的界限,為大小各異的劇種創作,極大地拓展了戲劇表達的邊界,同時在人才培養方面貢獻突出,既培育了新時代的編劇,培育了新時代的作品和新時代的觀眾,更展示了一個劇作家與理論家、評論家應有的、互補生輝的關系。她無疑是新時代中國戲曲界的瑰寶,對推動中國戲劇的持續發展意義非凡。
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陳涌泉:羅周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踐行者、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也是推動中國傳統戲曲現代轉型的前行者,她的作品是新時代戲曲發展的重要成果。羅周的創作啟示我們,戲曲發展,絕不是對傳統的照搬復制,而是要守正創新,在時代的土壤中深植傳統的根系,讓戲曲煥發出時代的光彩。期待羅周今后多創作高峰作品,帶好團隊,把更加非凡的故事帶給中國舞臺;也期待著本次研討會能夠喚起整個業界對戲曲文學的再認識、再重視,因為重視戲曲文學就是重視戲劇發展的根和魂。
江蘇省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何超:江蘇文藝名家晉京展演是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指示的有力舉措。羅周作為新時代戲曲創作的領軍人物,在劇本創作與舞臺表演的互動中,實現了個人與集體的深度融合和相互成就。此次研討會對于江蘇省文聯來說,是一次極為難得的學習與交流契機。江蘇省文聯期望借助各位專家的專業智慧,將其轉化為推動江蘇戲劇高質量發展的具體措施,從而助力更多文藝名家在江蘇這片文化沃土上成長起來,進一步推動江蘇文藝事業走向更加繁榮的發展階段。
中國劇協顧問季國平:羅周在戲劇創作領域的成長有目共睹,她在創作了大量作品、多次斬獲重要獎項的同時,與眾多院團、導演、演員形成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充分體現了她與優秀團隊相互成就的能力。在題材上,羅周對古典題材情有獨鐘,作品彌漫著濃郁的古典韻味,呈現出鮮明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在結構上,她善于運用元雜劇體,詞曲深受其影響,還十分注重意趣神色的表達。她以其獨特的典雅詞曲和詩化風格,創造了“羅式”的“虐心”和造境。她的創作在提升劇院及劇種的劇目質量、提升主要演員的藝術水準、提升劇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升戲劇影響力、帶動行業整體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動了多個劇種的發展與進步。
中國劇協副主席、寧夏文旅廳一級巡視員柳萍:羅周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無論是歷史題材還是現代故事,都能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對人性、社會、歷史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和剖析,從而引發觀眾的思考與感悟。她對傳統文化滿懷熱愛與敬畏,善于從傳統文化寶庫中挖掘素材,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戲劇完美結合,每一個細節都展現出極致的藝術追求與審美。這不僅為戲劇藝術帶來了新的風貌,也為戲曲傳承與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展示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戲劇相結合的可能性,其創作理念與實踐無疑會成為戲曲藝術未來發展的新坐標。

江蘇省文聯原一級巡視員、江蘇省評協副主席劉旭東:羅周在戲劇創作領域成就斐然,作品在數量、質量、題材涉獵、結構設計和唱詞美感等方面表現卓越。她的作品中,人物開口便是詩,充滿獨特的詩性之美;對人性的刻畫深入骨髓,展現出人性的復雜與深度;情感表達真摯且極具感染力,能深深觸動觀眾的內心。在戲曲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羅周身兼多個重要角色,既是傳統戲曲精神的傳承者,守護著戲曲的靈魂;也是劇種現代化的探索者,勇于嘗試新的表現形式;還是文學性和戲劇性融合的典范,讓兩者相得益彰。此外,她積極推動戲曲生態建設,培養新人,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搭建起了一座穩固的橋梁。她的作品不僅是當代戲劇史的重要收獲,更將成為未來研究二十一世紀戲曲轉型不可或缺的經典文本。
《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劉玉琴:羅周的作品已然成為獨特的文化現象,為新時代戲劇發展提供了全新的示范。在題材選擇上,她敢于在孤僻處行,在冷僻處開掘,使生冷題材開出暖意的花朵。在舞臺樣式方面,她重視回歸傳統,恢復一桌二椅的簡潔形式,為演員提供了廣闊的表演空間,同時也為傳統戲的現代轉型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范例。羅周給出了傳承和開掘優秀傳統文化的極有價值的一種答案,以一種與時代的喧囂迥然有異,甚至逆流而上的方式,通過獨到的發現、深厚的功夫、大膽的想象,構建了充滿實驗色彩的“羅氏戲劇”樣本。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中國戲曲學會會長王馗:羅周的創作有著鮮明的“破壞性”與建設性。優秀的創作者,往往不僅會突破固有的戲曲本體藝術的束縛,甚至對一個時代固有的思維定勢、思想觀念,都會具有超越性的突破。羅周以其獨立的意志和創造的精神,讓“編劇”這樣一個職業的定位、文化的定位,有了不可替代,甚至無需任何束縛的創作者立場,為其賦予了更為獨立的價值,并且對過往的審美、認知帶來了沖擊,無疑具有“破壞性”。而在建設性上,無論是古典題材、現實題材還是小劇場實驗題材,她都致力于對古典性的張揚,努力恢復昆曲的格律和劇詩立場,從結構到創作理念都在不斷拓展和創新,為戲劇創作開辟了新的方向。她的創作持續激發著行業的深入思考,對推動戲劇行業的整體發展意義深遠。
《中國藝術報》總編輯康偉:就藝術特色而言,“羅周風格”中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有基于古今中西探尋的敞開性,有強烈的文學性和詩性,有戲劇藝術強烈的美感,有豐盈的現代性和主體性,有對人的深刻書寫和呈現,有充滿想象力的編劇藝術。羅周的創作實踐表明,“戲比天大”不僅是對表演藝術家而言,對劇作家也一樣重要。她的成功深刻印證了創作必須有定力、守本心、富學養。同時,也要有良好的藝術生態。江蘇給了羅周一個良好的生態;羅周以自己涵括若干劇種的優秀作品,“還了”江蘇戲劇一個良好的生態,甚至也“還了”中國戲劇一個良好的生態。她的作品既是對戲劇文學的創造性豐富和發展,也給表演、導演等領域提供了藝術創造的優質“本源”。

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原一級巡視員呂育忠:羅周是一位純粹的戲曲作家,她的創作盡管也涉獵話劇、歌劇、音樂劇、舞劇,但她創作的作品90%都是以戲曲為主題,深耕戲曲沃土,以中華美學為根基,拒絕照搬西方理論,實現傳統敘事與現代性突圍。羅周的作品以歷史為鏡,巧妙地將歷史故事與現代情感相結合,折射當代精神困境與價值追求:《世說新語》以魏晉風骨反思當代功利主義;《無字碑》借武則天形象探討女性覺醒與權力博弈;《鄭板橋》《織造府》深挖人物復雜性,重構文人精神;昆劇《六道圖》以佛教輪回觀拷問道德困境;閩劇《幻戲圖》以虛實相生傳遞人性之愛,均實現古典美學與現代表達的碰撞。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馬也:羅周通過《世說新語》和“金陵三部曲”等作品,重塑了南京“世界文學之都”的文化形象,賦予其風雅、現代啟示性的精神內核,提升城市軟實力。羅周的“昆曲三部曲”,如《當年梅郎》打破了“昆曲難表現現代生活”的困境,證明傳統劇種的現代性轉化的可能,重奪昆曲“百戲之師”的尊嚴。羅周在敘事美學上提出了“幽靈現實主義”:在《浮生六記》《幻戲圖》中融合亡靈、現實與魔幻敘事,以常情常理推進超現實情節,突破傳統現實主義邊界,兼具哲學深度與情感張力,堪稱“中國戲曲走向世界的標桿”。
中國戲曲學院原院長、研究員周育德:羅周是可以與戲曲文學界的老前輩比肩的一位多產的劇作家,作品覆蓋雅(昆曲)俗(梆子、采茶戲)等多個劇種,填補了現代文學史對戲曲作家的忽視。羅周的作品具有文學性的雙重維度。一是人學層面:深刻開掘人性(如《六道圖》的人性掙扎、《幻戲圖》的生死情戀),引導觀眾思考人生哲理;二是語言藝術層面:追求古典文雅與通俗性相結合,她的昆曲劇本少用典故、易懂,通俗劇種(如秦腔)融入文雅氣質,實現了“文學是語言的藝術”的典范。羅周已經建立了自己獨有的風格,羅周是不能復制的,對羅周的研究難在文史功底、題材挖掘能力(如從文獻夾縫中提煉主題)、跨劇種風格駕馭等,研究其創作可推動戲曲文學的繁榮。
江蘇省文旅廳原副巡視員、江蘇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汪人元:羅周戲劇創作的意義、貢獻是巨大的,比如創作了100多部優秀作品、擔任江蘇省戲劇文學創作院院長、培養和影響了一批青年編劇人才,但是這些貢獻并不是她的全部。羅周是不可復制的,有兩個方面值得關注。第一,她對傳統的繼承。扎實的文史功底支撐她對古典戲曲體制(如元雜劇、明清傳奇結構)的創新繼承,踐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第二,她對創作要素的把握。題旨開掘,如《幻戲圖》聚焦親情、超越生死;結構設計,點線融合、折子戲創意;語言追求的詩意與精準、“無一字無目的”,這些對劇作家的成長具有啟示性。期待羅周的作品在世界戲曲史中產生影響,改變文化交流逆差。

上海文化藝術基金會秘書長酈國義:“羅周現象”告訴我們三點。一是師承關系,她在復旦求學期間受章培恒等學者的影響,建立“文學與人性結合”的創作根基,后來受到張弘老師的栽培,她對古典文化與劇種特性有了更深的把握。二是江蘇良好的生態,豐富的資源和良好的文化環境給了她生長的土壤,如江蘇對昆曲《春江花月夜》的投入,羅周后來的許多作品,江蘇都給予了支持。三是羅周成名后,給出的更寶貴的東西是什么?是在江蘇的支持下,她把很多創作伙伴都帶在一起,把整個江蘇省的創作人才培養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對人才培養的啟示是:需要構建“師承傳承 + 地域文化滋養 + 團隊培育”的生態鏈,重視傳統文化教育與創作自由。
北京京劇院一級導演徐春蘭:羅周的劇本極具價值,不僅文學含金量高,在交付劇本時還會附上簡明扼要的解釋,引導創作方向,而且修改速度極快。在結構上,羅周常借鑒元雜劇,像《浣紗記》被巧妙解構成四折三楔子,每折以動詞命名,這種方式便于挖掘人物情感和指導舞臺行動。以《幻戲圖》為例,其中“白骨嶙峋也溫柔”的唱詞,將情感渲染到極致,讓演員在表演時深受觸動,也深深感染了觀眾。此外,羅周劇本對情感的細膩描寫,為二度創作提供了廣闊空間,其詞的文學性更是可與前輩經典相媲美。
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一級編劇張弘:羅周把自己交給了中國戲曲,羅周在戲曲創作領域全身心投入,將自己的精力與才華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這門藝術。在創作過程中展現出的專注與執著,令人敬佩。正因如此,也希望把羅周還給她自己。希望羅周在專注創作的同時,也能關注自身生活,擁有屬于個人的快樂與自由時光,不必一直被創作壓力束縛。期望羅周可以自主選擇創作節奏,在想創作時盡情發揮才華,不想創作時也能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美好,實現創作與生活的平衡。

中國戲曲學院教授、《戲曲藝術》編審趙建新:羅周將多年在小說創作和理論研究方面積累的深厚功底融入戲劇創作中,收獲了豐碩的成果。在創作理念上,羅周積極創新。一方面,她向現代要態度,以現代的獨特視角解構人物、塑造故事,大膽突破傳統悲劇觀念的束縛。在紅色革命題材創作中,她另辟蹊徑,從個體情感入手挖掘革命公義,避免了作品陷入意識形態化的套路。另一方面,她向傳統要技術,深入鉆研傳統戲曲編劇技法,巧妙創新戲曲結構,根據不同題材精準提煉題旨,為當下戲曲藝術的創作開拓出多種可行的方向,推動了戲曲藝術的發展。
《中國戲劇》主編、編審羅松:羅周有著高度的文學自覺,在創作中從不隨波逐流、迎合市場。她獨具慧眼,善于從看似平常甚至冷門的素材中挖掘出獨特的內核,憑借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大膽創新的手法,打破傳統與現代、現實與虛幻之間的界限,細膩地刻畫人物的幽微心理,為傳統戲曲的創新發展開辟出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羅周的作品在多個維度上實現了重大突破,如意象敘事的哲學化重構、時空折疊的詩學探索以及語言本體的戲劇化突破。這些突破不僅豐富了作品內涵,還對劇團風格塑造、劇種發展以及演員表演水平的提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建議充分利用羅周的文學影響力,打造戲曲文學城市品牌,推動戲曲與城市文化的深度融合。
江蘇省文旅廳原一級巡視員、江蘇省藝術評論學會會長方標軍:“羅周現象”具有出道時間短但作品數量多且質量高、非專業出身卻熟練掌握技巧、既親近傳統又能與時代同頻共振等特征。羅周還從經驗積累上升到范式提煉,構建了包含創作方法論、古典致敬傳承論等戲曲理論框架。羅周的成功離不開江蘇這片土壤的培養。江蘇獨特的文化底蘊、宣傳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前輩藝術家的悉心指導以及眾多文藝院團的緊密合作,共同為羅周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廣闊的平臺。期望以羅周為榜樣,激勵更多編劇人才涌現,同時也期待羅周能夠不斷挑戰自我,在戲曲創作道路上繼續攀登高峰,創作出更多優秀作品,為戲曲事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揚州市文廣旅局副局長、揚劇研究所所長李政成:17年間我與羅周攜手合作 8 部劇目,含4部大劇、4部小戲,7部已成功上演。這段合作推動揚劇實現從小劇到大劇的跨越,使其影響力擴至全國,對揚劇研究所和我個人意義重大。合作初期,《衣冠風流》《不破之城》創作艱難,幸得羅周鼓勵才堅守下來。如今,這兩部劇與《鄭板橋》成為我演藝生涯的標志性作品,彰顯文人精神與文化擔當。羅周在合作中尊重導演和演員的想法,溝通后迅速反饋修改,實現編導演深度融合。

西安演藝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曉燕:羅周敢于挖掘歷史碎片創作,在《無字碑》中對武則天的大膽刻畫獲觀眾認可。憑借熱情與勤奮,羅周年均創作十幾部劇作,其作品體現新時代文化發展要求,激活優秀傳統文化。西安文化底蘊深厚,在西安市委市政府重視下,百年秦腔劇團三意社基礎良好。《無字碑》演出反響熱烈,吸引大量年輕觀眾,被列為西安市委亮點工作。基于此前合作成果與現有優勢,三意社希望繼續獲江蘇省及羅周支持,創更多精品,推動秦腔藝術煥發新光彩。
西安三意社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執行董事兼總經理侯紅琴:回顧《無字碑》創作歷程,向促成進京展演的各方表達謝意。特別感恩編劇羅周六年前獨具慧眼,助我完成從“不敢想”到“不敢當”的藝術蛻變。與頂尖團隊合作的長達六個月的排練是“重生”過程。張曼君導演對戲曲身段的當代化要求,讓我經歷藝術認知的顛覆與重構,最終在傳統秦腔與現代表達間找到平衡。演出后觀眾的熱烈反響,尤其是年輕觀眾對秦腔厚重美學的共鳴,印證了守正創新的成功。我將此次展演視為秦腔與時代對話的新起點,期待繼續攜手羅周探索傳統戲曲的現代表達,讓秦腔煥發新的生命力。
《劇本》主編、編審武丹丹:羅周作為當代編劇標桿,其145部作品以敏銳的人性洞察與詩性表達,為演員創造空間,實現藝術突破。我曾長期擔任她的責任編輯,她的145部作品我每一部都學習、閱讀過。我深切感受到,大家更多看到的是羅周在舞臺上綻放的璀璨光芒,但她總是能給我驚喜,讓我始終相信并信賴她。無論面對多艱難的題材,在我看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她總有辦法創作出遠超我想象的精彩作品。羅周堅守著藝術的赤子之心。她持續為戲劇界注入理想主義光芒,也印證了江蘇文化強省戰略的遠見與底蘊。

江蘇省戲劇文學創作院院長羅周:之前的學術積淀與文學創作都是我戲劇創作的基石,正如《無字碑》中武則天的詞“取了也就舍了,舍了也是取了”,我甘愿舍棄世俗生活、探索戲劇宇宙。在與李政成、侯紅琴等藝術家十余年的合作中,我們構建“生命互文”創作模式:既依據演員特質激發創作潛能,又在演員突破程式時產生精神共鳴。我見證李政成演繹《鄭板橋》時的本真流露,目睹施夏明用昆曲詮釋《瞿秋白》的現代突破,深知戲曲演員以血肉重構程式的力量。編劇的幸福在于“生命能在許多人身上成長”,將個人價值寄托于他人藝術生命的延續,讓創作始終與表演者保持靈魂對話。
中國劇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薛長緒:本次研討會全方位展現羅周的藝術成就與個人品格,她以卓越作品樹立行業典范。活動意義重大:其一,樹立行業標桿。羅周作為代表性人物,此次活動進一步彰顯其影響力,在戲曲發展歷程中具有標志性價值,長遠意義將隨時間愈發凸顯;其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活動以羅周的“一枝獨秀”為起點,著眼于培育戲曲人才“森林”,推動行業從“一騎絕塵”邁向“萬馬奔騰”,構建多元創作生態。此次研討會不僅是對羅周藝術生涯的階段性總結,更通過樹立標桿激發戲曲界創新活力,助力人才培養與傳統戲曲的現代轉型。
